一本标准挂历,13页纸,数张图片,在挂历最流行的上世纪80年代,它的制作周期竟要一年时间。到底有多大的利润空间,能让如此多的商家甘心投入人力和时间?它的图片来自何处?它又有何制作秘密?
“怀胎”一年 诞生只需十秒
北京,天安门西北7公里处。
沿车公庄大街,一个长满铁锈的旧门夹在高楼中间,如果不细看,很难发现“新华印刷厂”的招牌,但在90年代,如果你拥有一本该厂生产的挂历,人们会认为你很“有范儿”。
1982年,第一台从美国进口的印刷机被运到这儿,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首家印刷厂,“新华印刷厂”有了大规模制作彩色挂历的能力,1万张/小时的印速,开辟了挂历的普及时代。
该厂已退休工人卢家斌回忆,80年代是挂历的鼎盛时期,工人们在这台机器上三班倒,不停机印制挂历,工人们称它为“挂历印刷机”。
那时候,作为印刷品里的精品,能负责印挂历,是件荣幸的事儿,“比起印图书来,图文并茂的挂历制作过程,让我们的工作显得没那么枯燥。”卢家斌说。
印刷其实是制作挂历的最后环节,一份挂历从这台机器上产出的时间为10秒钟,而卢家斌并不知道,准备它的工作,却需要一年时间。
步骤一
一月策划选题,其实就是在选美
每年年初,都是下一年挂历的选题创意阶段,各出版社会根据自身的特点策划选题,一些大型出版社甚至会成立专门的挂历编辑组。
比起其他印刷物的选题讨论会,挂历选题会让编辑们觉得轻松许多。
“其实就是在选美。”人民美术出版社发行部主任奚雷说,大家坐一块儿讨论今年哪张画比较流行,哪个摄影师拍了不错的照片。
而中国电影出版社的挂历选题会更是羡煞了同行,他们讨论的内容是:今年哪个明星最漂亮!
1983年,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国内第一套明星挂历,“当时选题会大家异口同声地选择刘晓庆和陈冲的照片做挂历图片。”中国电影出版社原摄影部副主任郭传宝回忆,当年这两个人的流行程度绝不亚于现在的超女。
步骤二
二、三月抢书号,大家都挤破了脑袋
并不是任何出版社都可以随便出挂历,和图书一样,作为商业印刷品,它必须拥有自己的书号。
因此,在挂历市场需求旺盛时期,能够申请到挂历书号的出版社,个个都能赚得钵满盆满。
“利润非常大。”奚雷说,在书籍出版并不太多的年代,挂历为人民美术出版社带来的收入占总收入的1/3。“每年都有四五百万的净利润。”
每年二、三月份,大小出版社就会各显神通搞书号,“如果申请上了挂历书号,对于一家出版社而言就成功了一半,这一年基本就可以放开吃饭了。”奚雷说,所以当时的北京,每个出版社都挤破脑袋抢书号。
步骤三
四到六月挑照片,专业摄影最流行
挂历的内容,各出版社基本可以从现有的资料中搜集。“风光挂历内容最好做。”外文出版社李厂长介绍,编辑的工作就是跑到各个摄影师家里挑照片。
但对于专题类图片,出版社仍会派自己的专职摄影师,“挂历照需要最专业的相机和专业反转胶片。”80年代时,郭传宝就已使用价值10万元的相机。
当时,中国电影出版社专门设置6个人的挂历摄影组,在郭传宝的记忆中,每年六、七月份,几乎中国所有一线明星都要听他“指挥”,“说往哪就往哪,让怎么摆姿势怎么摆。”
“其实,那时候,不管印什么内容都有人买。”奚雷说,刚刚改革开放那阵儿,大家看什么都新鲜,普通百姓也会成为挂历宠儿。
今年27岁的吴倩,3岁时就成了挂历模特。在她记忆中,从1983年到1989年,她的身影经常出现在“计划生育”宣传挂历上,笑呵呵地满地爬,旁边几个大字——只生一个好。
步骤四
成本在5万以下,明星多不要报酬
“一套普通挂历的成本要控制在5万以下。”文物出版社总编室主任张莉介绍,每年根据市场反馈确定发行量,然后再确定纸、墨、编辑费、工人制版费和统一标准的稿费。
比起时下一位明星拍商业照动辄数十万、上百万的出场费,在80年代,请顶级明星拍封面的价格是70元/张。
郭传宝说,那时候,大多明星觉得用自己的照片就是替自己宣传,是个好事,“甚至请他们吃顿饭就够了”。
在奚雷记忆中,当年出齐白石的一套“白石诗草”的画册挂历,也仅付给其子女200元钱稿费。
“直到90年代,才逐渐有了版权意识。”张莉回忆,那时,不论是明星还是普通百姓,都懂得要求提成了。
而经纪公司的出现,让明星的出场价越发不菲,大多数出版社无力支付高额费用。1993年,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了最后一本《艺海扬帆》后,明星挂历就此告别历史舞台。
“那一期,是宁静做封面。”对于郭传宝而言,那一年,他们的摄影组开始“失业”。
步骤五
七、八月制作期,纸张选择有讲究
七月末,挂历制作转战到最终环节——印刷厂。
据中国印刷技术协会统计,在80年代末期,北京的新华印刷厂、外文印刷厂和120、3209(军工印刷厂代号)印刷厂挂历生产占印刷品总规模的1/4。
经过放大反转片和晒版,将挂历模板安装到机器上,卢家斌说,机器“嗡嗡嗡”地开转后,从一边塞进去白纸,另一边就能提取成品单页挂历了。
印刷这一环节,纸张选用的好坏是决定一幅挂历成败的关键。一直以来,挂历的纸张都是以铜版纸为主。为求与众不同,各厂商也努力进行特色设计。
“要尽可能还原图片。” 卢家斌介绍,譬如塑料纸专门做人物照片挂历,而凹凸感的纸以及写真纸也各有用武之地。
对于卢家斌而言,让他最自豪的是他们厂发明的“宣纸挂历”印刷技术。他说,铜版纸的反光效果会使国画失真,而普通宣纸又容易烂,经过数年的测试,他们将宣纸复合,于是,便有了国画系列印刷纸。
步骤六
自我发行到年底,配专职卡车运输
新华书店作为唯一可以发售挂历的书店,每到年底,其挂历摊前都门庭若市。
据王府井新华书店已退休的王女士回忆,挂历畅销时期经常缺货,很多亲戚都要托她先攒着些。
但新华书店仅是发行挂历渠道的很小一部分,当时的各个出版社都设有自己专门的挂历发行机构。
中国电影出版社曾配备9部大卡车,专门跑长途运挂历。“不过,那都是历史了。”发行部赵主任说,“这种热闹的场景已经是10年前的事情,只在回忆中品味了。”
阅读延伸
新挂历的制作流程
“比起老挂历来,新挂历的制作过程简直不值一提。”北京东兴时运纸塑印刷厂的工作人员感叹道。
随着成本提高,市场需求减弱,2000年以后,大型出版社和印刷厂都基本不再承担挂历制作工作,仅有的也是自己印一些送客户。
这一“任务”,逐渐转给中小型印刷公司,由于批书号的困难,而今,大多印务公司的挂历制作仅针对企业或私人。
“公司仅需提供照片,剩下的则由印务公司制作。”北京盛世永昌制作中心王经理说,他们会提供众多模板供挑选。而价钱则根据订货多少以及关系亲疏而定,“一般十二三块钱一套。”他说。
如果不是大批量订货,他们自己公司内一台电脑和一台中型印刷机足以搞定。
位于东城区的北京盛世永昌制作中心仅几十平方米,但每年仍会接到数十家公司的挂历制作任务,王经理介绍:“如果你想送心爱的人一本‘两人照片挂历’,只需拿来照片,我们给你惊喜。”
不过,这种挂历,市场定价为200元,与我们印象中的挂历已经完全不同了。
本报记者探访曾以印制挂历而闻名的出版社、印刷厂,试图揭开那段流行时期,经典挂历是怎样诞生的。
|